热带医学


专稿

  • 热带医学的起源及变迁

    谷俊朝;刘建;

    19世纪后期,热带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起源于殖民主义扩张的需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与殖民商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殖民主义的支持下发展壮大。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热带医学也逐渐演变为以热带卫生学为中心、学科内容却更为广泛的"全球医学"。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国际间人员交往频繁的趋势下,追溯热带医学正是形成和发展于殖民历史上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展中的这一起源,进而引起人们重新审视热带医学学科发展在人类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009年10期 v.9;No.68 1093-1094+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甲型流感专栏

  • 反向斑点杂交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及其基因分型的方法研究

    杨子峰;李佩琼;关文达;王丹芬;秦笙;陈晓红;王玉涛;何蕴韶;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灵敏的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方法应用生物软件针对甲/乙型流感病毒的膜蛋白(Matrix Protein)基因和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及探针,通过优化PCR和杂交的反应条件,建立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与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对相同的临床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该方法对甲/乙型流感病毒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A型、副流感病毒3型、鼻病毒和腺病毒3型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2~103copies/μL。在111例发热门诊病人的咽试子标本中,免疫荧光检测出3例甲型流感病毒、0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7%;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出3例甲型流感病毒,其中1例H1、2例H3、0例H5、0例H9,4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6.3%。结论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具有特异、灵敏的特点,为该方法的后续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2009年10期 v.9;No.68 1095-1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二代病例的临床特征

    陈劲峰;张复春;尹炽标;胡凤玉;王建;蔡卫平;许敏;陈伟烈;魏绍静;杨湛;

    目的了解2009年我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二代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检查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患者与甲型H1N1流感输入病例接触1天后发病。以发热、咽痛、咳嗽起病,白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无肺炎等并发症。多级机构检测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甲型H1N1流感。RT-PCR测序证实其病毒核苷酸序列与一代输入病例的一致,同源性为100%。经奥司他韦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本病例的传染源明确,为我国首例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二代确诊病例,其临床表现轻,病情恢复快。未发生院内感染,早隔离早诊断等防控措施有效。

    2009年10期 v.9;No.68 1099-1101+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实验室检测特征及分析

    胡凤玉;陈万山;张复春;卢业成;邝燕玲;宋伟南;贾卫东;姚细安;唐漾波;魏绍静;常株洲;石亚玲;

    目的比较新型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及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检测特征,进一步认识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我院2009年5~7月收治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及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入院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院时平均血钾为(3.43±0.33)mmol/L,低于季节性流感组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组,甲型H1N1流感中伴有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者占60.22%,明显高于另外两组,但合并低钾血症者的血钾平均值在三组间并无明显差异;与另两组相比,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T细胞计数降低;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钠、血钙、血磷、LDH活性、CK活性等在三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检测特征包括血钾降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T细胞减少,其中低钾血症是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一个显著实验室特征,其发生的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2009年10期 v.9;No.68 1102-110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首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疫情感染环境的调查

    朱紫杭;卢嘉明;曾玉梅;湛柳华;肖晓玲;陈志;

    目的了解引起我国首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病例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对感染的环境进行实地现场勘察。结果感染的环境主要为通风换气不良,无新风补给,为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结论与传染源在同一个相对密闭、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内密切接触是引起此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疫情的主要原因。公共场所的通风设施不健全应纳入公共场所管理的卫生问题范围中,并应引起卫生监管部门重视。

    2009年10期 v.9;No.68 1105-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及医学观察结果分析

    李美霞;陆剑云;董智强;陈纯;康燕;冯晶;胡文穗;刘于飞;毛新武;杨智聪;王鸣;

    目的对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并对隔离医学观察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名单并对其进行追踪调查,采取定点医院和定点宾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方法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出现症状者采集咽拭子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对223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观察,对其中23例出现症状者进行排查,及时发现3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余220例均顺利解除隔离。在入境检疫时发现4例输入病例,其密切接触者104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自行前往医院就诊时发现2例输入病例,其密切接触者共60人,发现了3例病例。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与集中隔离时发现的3例病例,其密切接触者59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结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隔离医学观察是及时发现续发病例,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和扩散的有效措施,病例不同发现方式影响密切接触者的转归。

    2009年10期 v.9;No.68 1108-1109+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广东从化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调查

    阮世荣;邝浩成;陆予云;沈浩贤;张笃;利朴良;冯慧玲;巫慧苑;李智;李惠芳;冯柳芳;李仕文;

    目的探讨从化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发生过程,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09年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潜伏期74h,体温37.5℃,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临床症状较轻;咽拭子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未见续发二代病例。结论本事件为输入性二代病例引发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感染者在无防护的环境下,接触保留带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被褥或尘埃后导致感染。

    2009年10期 v.9;No.68 1110-11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PDCA模式在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中的应用

    刘聪;吴健瑜;倪仁芳;

    目的为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探讨了收治甲型H1N1流感的管理模式。方法应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法建立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根据疫情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管理。结果依照我国卫生部政策,完善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做好消毒隔离,保证医疗质量,人性化管理隔离病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流行。结论导入PDCA循环法,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是收治新发传染病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9年10期 v.9;No.68 1112-1113+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论著

  • 应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类的研究(英文)

    郑学礼;胡佳林;

    目的探讨应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类,揭示其亲源关系及基因差异。方法采集了中国部分城市,即广州、深圳、阳江、南京、长春、宜昌、北京、武汉、成都等地的常见嗜尸蝇类:家蝇(Musc domestica),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黑尾麻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棕尾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等。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嗜尸蝇类的rDNA-ITS2基因片段。结果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Chrysomya megacephata,Aldrichina grahami(巨尾阿丽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Musc domestica,Boettcherisca peregrina rDNA-ITS2基因的单链DNA(ssDNA)迁移率均有明显差异,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种类rDNA-ITS2基因单链DNA迁移图型呈现多态性。结论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种类的rDNA-ITS2基因存在种内、种间及地理的基因多态性。

    2009年10期 v.9;No.68 1114-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洱海周边地带社鼠体表寄生虫的群落组成(英文)

    董文鸽;郭宪国;门兴元;钱体军;吴滇;

    目的社鼠是东洋界种,不仅一直被认为是农林业有害动物,而且被怀疑为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为了了解洱海周边地带社鼠体表寄生虫的多样性,我们研究了89只社鼠体表寄生虫的群落组成。方法选取云南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作为野外抽样调查地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并检获其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虫在显微镜下鉴定寄生虫的种类。用染虫率和虫指数反映体表寄生虫的流行和密度状况,用统计分析中的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Mann-Whitney U)分析雌雄小兽宿主间寄生虫数量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体表寄生虫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的关系。结果捕获89只社鼠,其中70只社鼠侵染体表寄生虫,总侵染率为79%。采集到体表寄生虫51种,包括31种恙螨、13种革螨、4种蚤及3种吸虱。攸氏无前恙螨为优势恙螨种,占恙螨总数的66.23%;土尔克厉螨为优势革螨种,占革螨总数的38.48%;绒鼠怪蚤为优势蚤种,占蚤总数的42.86%;太平洋甲胁虱为优势吸虱种,占吸虱总数的80.07%。这51种体表寄生虫中,有11种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U检验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在雌雄宿主体表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体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社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其中有11种曾经报道与人类疾病有关。社鼠主要的体表寄生虫为吸虱、蚤类、革螨和恙螨,社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灌丛斑疹伤寒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2009年10期 v.9;No.68 1119-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PLUNC调控元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爽;姚开泰;

    目的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PLUNC的调控元件。方法采用进化足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PLUNC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结果预测的PLUNC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1~+10bp区域间、-29bp存在TATA盒子,启动子集中在-490bp~+89bp内,在人和小鼠PLUNC基因的启动子保守区内存在29个共同的转录因子结合部位及5个增强子。结论PLUNC基因调控元件的分析可为探讨上呼吸道特异性表达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模型。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进化足迹法,在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09年10期 v.9;No.68 1125-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粉尘螨第五组主要变应原(Der f5)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鉴定

    张豪;詹希美;吴瑜;甘明;何蔼;李卓雅;张美春;郑小英;

    目的克隆表达粉尘螨第五组变应原(Dermatophagoides farinae,Derf5)基因,并鉴定纯化蛋白免疫原性。方法提取活粉尘螨总RNA,扩增Derf5片段,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转化入大肠埃希菌JM109,经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pMD18-Der f5阳性菌株,再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表达效果,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利用尘螨病人血清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Derf5和pET30a-Der f5,SDS-PAGE结果表明Der f5基因在BL21中获得良好的可溶性表达,蛋白质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纯化的蛋白与病人血清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结论获得广州地区Der f5的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初步鉴定了该蛋白的免疫原性。

    2009年10期 v.9;No.68 1130-1133+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SA-ELISA初步检测短穗鱼尾葵花粉特异性IgE

    姚敏;孟光;刘志刚;孔小丽;

    目的对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的主要变应原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通过SDS-PAGE分析短穗鱼尾葵花粉蛋白质组份,采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主要变应原,以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包板,摸索出其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和酶结合物浓度,采用BSA-ELISA法对短穗鱼尾葵花粉过敏患者血清进行初步检测,并与皮肤挑刺试验比较。结果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SDS-PAGE显示有30余条蛋白条带,其中主要蛋白条带有10条,Western blotting显示5例短穗鱼尾葵花粉过敏患者的混合血清能与其中3条蛋白条带起反应,分子量分别是26000、14000和12000Mr。BSA-ELISA检测短穗鱼尾葵花粉特异性IgE,最适粗浸液稀释度为1:100,血清稀释倍数为1:5,生物素化抗体为1:1000,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trepavidin-HRP)为1:1000。在此条件下BSA-ELISA与浸液皮试比较,检出结果与皮试阳性患者血清符合率为90%,与皮试阴性患者符合率为80%,与健康人对照检测符合率为100%。结论本实验对短穗鱼尾葵花粉主要变应原进行了分离和鉴定,BSA-ELISA法测定结果与皮肤挑刺试验初步比较符合率较好。

    2009年10期 v.9;No.68 1134-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放疗性舌炎与其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李春阳;陈小华;陶小安;夏娟;程斌;

    目的观察放射性舌炎病损局部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放射性舌炎病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建立放射性舌炎SD大鼠动物模型;观察其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指数(oral mucositis index,OMI);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CD34)鉴定放射性舌炎病损局部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TUNEL检测RTG大鼠舌体病损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统计学分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数与RTG口腔黏膜炎指数(OMI)间的时相变化关系。结果放射照射后3d可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放射照射后的血管管腔变得明显不规则,管腔中可见有血栓形成,管腔内膜凹凸不平,血管扩张,管径变大,血管内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到管内,并可看到部分血管狭窄严重、闭塞。血管内皮细胞TUNEL检测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5d组凋亡内皮细胞百分数(%)为(78.3±0.31),8d组为(89.3±0.83),14d组为(83.5±0.41),21d组为(69.3±0.57),28d组为(47.3±0.59)。5d、8d、14d、21d、28d时RTG口腔黏膜炎指数(OMI)与大鼠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比的相关系数R=0.67(P=0.034)。结论RTG病损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RTG的病情相关,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在RTG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并有潜在应用价值。

    2009年10期 v.9;No.68 1138-1140+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型的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抗体的检测方法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可靠性分析

    卢建溪;钱师宇;李永伟;李刚;

    目的研究以天然M2抗原和BPO融合蛋白M2-3E(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M2-3EELISA)检测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体在原发性胆汁化肝硬化(PBC)诊断中的可靠性。方法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L)、以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C)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PDCELISA)、以三联体(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3EELISA)、以天然M2抗原和BPO融合蛋白M2-3E(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M2-3EELISA)检测107例PBC、167例疾病对照和3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的AMA-M2抗体。结果107例PBC患者用抗-M2-3EELISA、抗-3EELISA、抗-PDCELISA和IFL4种方法检测AMA-M2的检出率(敏感性)分别为99/107(92.5%)、94/107(87.9%)、78/107(72.9%)、87/107(81.3%),特异性分别为97.3%、98.5%、98.5%、97.3%。抗-M2-3EELISA法AMA-M2的检出率(92.5%)显著高于抗-PDCELISA法(72.9%)(P<0.001)、IFL法(81.3%,P<0.001),高于抗-3EELISA(87.9%)。在20例IFL检测AMA-M2为阴性的PBC患者中,用抗-M2-3EELISA法AMA-M2的检出率为11/20(55%)。抗-M2-3EELISA和IFL的重叠度为85.0%(91/107)。结论抗-M2-3EELISA法具有比IFL、抗-PDCELISA法和抗-3EELISA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达97.3%。因此,抗-M2-3EELISA法可作为第一轮AMA-M2的筛查,但不可以单独用于诊断PBC的标记。

    2009年10期 v.9;No.68 1141-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无花果叶乙醇、水提取物抑菌作用的比较研究

    杨海霞;陈廷;张兆强;张孝侠;聂尚丹;刘学莉;

    目的研究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法抑菌实验观察比较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作用。结果生药含量为100mg/mL的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3种抑菌环的直径均大于8mm,生药含量为144mg/mL的无花果叶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3种抑菌环的直径均小于8mm。结论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无花果叶水提取物无抑菌作用。

    2009年10期 v.9;No.68 114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何永康;周杰;喻鑫玲;刘宇;聂东宋;候循亚;孙渊;朱剑君;赵雅琴;李岳生;

    目的建立及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以34只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高剂量组(A组)、低剂量组(B组)及对照组(C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每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后12~13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采用清肝口服液(DHT)进行干预治疗;感染后18周,按吡喹酮剂量300mg/kg体重对3组动物进行杀虫治疗,以病理学和血清HYP、HA水平作为模型评估指标。结果感染后第12~13周,肝纤维化模型形成,从病理学结果、生化指标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A组、B组干预治疗后血清中的HYP/HA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程度依次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P<0.01),且血清HYP、HA含量随着病理肝纤维化程度增高而升高。结论检测血清HYP和HA水平是评价和考核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简便、快速、可靠、又无损伤的指标,而且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09年10期 v.9;No.68 1147-1148+1160+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论著

  • 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36例临床分析

    魏敏;赵晓山;孙晓敏;黄平;罗仁;

    目的探讨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分析36例经肾活检确诊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以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腰痛、咽干咽痛、疲劳者较多。病理特征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Lee病理分级分布以Ⅱ~Ⅲ级为主。结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病率较高,全身症状较轻,易被忽视,容易造成漏诊,应引起临床诊治的足够重视。

    2009年10期 v.9;No.68 1149-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静脉导管相关性栖稻黄单胞菌脓毒症15例临床研究

    梁艳冰;许元文;唐皓;陈冬梅;陈求刚;马中富;

    目的探讨静脉导管相关性栖稻黄单胞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临床怀疑导管相关性脓毒症时,即采外周血和导管内血液行细菌培养,拔除静脉导管时送导管内容物及导管尖端行细菌培养。结果15例患者导管入口处均无红肿、疼痛、分泌物,临床表现为突然不规则发热、寒战,体温37.8~40℃,11例(73.3%)超过38.5℃,2例伴(13.3%)咳嗽、咳黏液脓性痰;栖稻黄单胞菌在15例患者外周血、导管内血液培养中均为优势生长菌,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5株栖稻黄单胞菌均对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氧氟沙星敏感,均对头孢西丁、头孢呋辛钠、头孢唑林、氨曲南耐药,3株对阿莫西林耐药,2株对头孢噻吩、头孢曲松耐药。15例患者中,12例痊愈,3例死亡。结论导管相关性栖稻黄单胞菌脓毒症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对I代、Ⅱ代头孢霉素、氨曲南耐药性高。

    2009年10期 v.9;No.68 1151-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临床分离的4379株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分析

    芮勇宇;王前;裘宇容;

    目的了解本院2008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大多数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分离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379株细菌念珠菌中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10.2%)、铜绿假单胞菌(9.4%)、金黄色葡萄球菌(7.7%)、鲍曼不动杆菌(7.7%)、白色念珠菌(7.0%)和肺炎克雷伯菌(6.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比例分别为47.8%和41.3%。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8.1%、82.8%、83.6%和73.1%。G-杆菌中耐药率较低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G+球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的为氯霉素。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均低于2.0%。结论本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水平、非发酵G-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和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居高不下,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降低耐药率。

    2009年10期 v.9;No.68 1154-1157+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唐皓;梁艳冰;熊艳;徐嘉;马中富;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心功能、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64例65岁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常规使用吸氧、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d),疗程3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与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与BNP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CO与血浆BNP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的LVEDD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提高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改善心功能。

    2009年10期 v.9;No.68 1158-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用Roc曲线评价血清a-L-岩藻糖苷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易四维;曹永坚;罗强;

    目的运用Roc曲线通过与AFP比较评价a-L-岩藻糖苷酶(AFU)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确定本实验室条件下的血清AFU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界值,并比较AFU和AFP的筛查价值,为原发性肝癌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89例原发性肝癌,120例其他肝病及202名健康体检者,联合检测AFP和AFU,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通过比较这两种诊断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ROC曲线下面积AFU为0.869,AFP为0.89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FP的筛查价值略高于AFU,根据ROC曲线确定本实验室AFU临界值为32U/L。

    2009年10期 v.9;No.68 1161-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胱抑素C、IgG和D-二聚体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

    陈大宇;刘艳萍;曾鸿毅;刘志华;

    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胱抑素C(Cys-c)、免疫球蛋白G(IgG)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按照Mogensen的DN分型标准对SDM组、EDN组、CDN组和对照组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Cys-C、IgG、DD进行对照,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EDN组和CDN组的Cys-c、IgG和DD与SDM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N组和CDN组的Cys-c、Ig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IgG和DD与UAE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0.549和0.385。结论Cys-C、IgG、DD均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测指标,以Cys-C的相关性最优。

    2009年10期 v.9;No.68 1164-1165+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相关因素分析

    韦汐;廖虹;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4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对两组性别、年龄、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血脂、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有晨峰现象的129例(MBPS组),发生率为31.1%,与非MBPS组相比较,MBPS组24h平均收缩压、脉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01)。②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相关(P<0.01),调整年龄后,男女MBPS发生率分别为28.5%,16.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05)。③不论男女,MBPS组的左室肥厚发生率、左室重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4h平均心率、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均高于非MBPS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BPS与BMI、空腹血糖、血脂无显著关联。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BPS与年龄、性别、心室重构、心律失常密切相关,MBPS患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MBPS可能使清晨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2009年10期 v.9;No.68 116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厄贝沙治疗后血浆TXA_2/PGI_2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变化

    夏碧文;刘雪芳;胡绍勤;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治疗前后其血浆TXA2/PGI2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中共收入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及治疗组,以ELISA法检测其血浆中TXA2与PGI2的水平,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接受4周厄贝沙坦治疗后其血浆TXA2水平(319.65±38.7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342.12±48.22)pg/mL(P<0.01),而PGI2水平(40.04±4.95)pg/mL则显著高于治疗前(32.13±4.47)pg/mL(P<0.01),治疗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治疗后(36.42±4.95)mg/Lv.s.治疗前(43.99±11.27)mg/L,P<0.01];对照组中患者的TXA2/PGI2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接受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浆TXA2/PGI2水平产生变化,同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下降,提示TXA2/PGI2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而厄贝沙坦则可能阻断此过程并产生肾保护作用。

    2009年10期 v.9;No.68 1169-1170+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杨珠江;赵有春;廖运学;吴云霞;熊耀来;钟小娟;贺倜;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1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给予以利巴韦林10~15mg/kg·d,每日1次静脉输入,疗程7d;治疗组给予炎琥宁10mg/kg·d,每日1次静脉输入,疗程7d,并对临床有效率及有效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72例,治愈42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69例,治愈32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59.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发热、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时间比较,治疗组热退时间为(2.23±1.22)d,皮疹消退时间为(3.31±1.35)d;对照组热退时间为(4.98±1.82)d,皮疹消退时间为(5.84±1.93)d,经统计学处理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组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但应用时需注意炎琥宁注射液本身所存在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发热、血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症状等,一般疗程应<1周,每1ml溶媒中使用炎琥宁≤1mg,连续使用>1周的患者,应注意密切观察加强监测,避免超剂量及高浓度静脉滴注给药。

    2009年10期 v.9;No.68 1171-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前S1蛋白(PreS1)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

    佘吉佳;高霞;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与HBV-DNA、HBeAg三者间的关系,进而评估PreS1在HBV感染、复制、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5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按不同HBV-M进行分组:HBsAg(+)、HBeAg(+)、HBcAb(+)为A组,HBsAg(+)、HBeAb(+)、HBcAb(+)为B组,HBsAg(+)、HBcAb(+)为C组,HBsAg(+)为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PreS1与HBV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以HBV-DNA>5×102拷贝/mL为阳性诊断标准,不同HBV-M模式中,PreS1与HBV-DNA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1),PreS1与HBV-DNA的总符合率高于HBeAg与HBV-DNA的符合率,在HBeAg(-)患者中仍可不同程度地检出PreS1与HBV-DNA。结论PreS1可作为HBV感染、复制的一项新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009年10期 v.9;No.68 1173-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两种方法治疗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的疗效比较

    徐少华;李玉勤;杨启忠;

    目的分析盐酸坦索罗辛和硝苯地平与双氯芬酸钠联合用药治疗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的疗效。方法365例输尿管结石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坦索罗辛0.4mg口服,硝苯地平片10mg舌下含服,加双氯芬酸钠50mg口服益;对照组患者用阿托品0.5mg加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两组均常规输液。分别在3O、60、120min及4h观察患者镇痛效果。结果用药后30min及60min时,观察组分别有93、44例有效,对照组分别有109、46例有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于用药后120min时,观察组173例有效,对照组152例有效;在4h内完全缓解者观察组有162例,对照组有121例;复查B超,观察组共63例结石排出,而对照组只有26例结石排出。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坦索罗辛、硝苯地平片加双氯酚酸钠组对肾绞痛缓解有效率明显优于阿托品、哌替啶组,其不良反应少,不受麻醉药品限制,还明显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2009年10期 v.9;No.68 1176-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家庭功能对慢性乙肝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

    崔凤梅;肖红杰;闫玉娟;马海英;张文颖;龚翠平;李俊颖;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采用Family APGAR问卷和患者行为方式调查表调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庭功能与行为方式的关系。结果45.0%为功能良好家庭,41.0%为中度障碍家庭,14.0%为严重障碍家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良好家庭和障碍家庭行为方式积极组及消极组各项目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为方式与家庭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2009年10期 v.9;No.68 1179-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疾病预防控制论著

  • 粤籍汉族多囊卵巢综合征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孟瑞琳;马晓慧;刘芳兰;许碧秋;胡健蓉;于国龙;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324例PCOS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调查,同时结合临床检查。应用SPSS13.0软件、Falconer公式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PCOS患者的月经稀发发生率为74.23%,高雄激素血症者占52.71%,卵巢多囊样改变者占93.27%;PCOS组及对照组一级亲属女性月经稀发发生率分别为17.81%和7.70%,男性早秃发生率为别为11.15%和5.33%,先证者家系的月经稀发和男性早秃患病率高于对照者家系;先证者一级亲属遗传度为44.91%。结论遗传因素在PCO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9年10期 v.9;No.68 1182-1183+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王荣军;齐萌;赵勇峰;张小三;宁长申;张龙现;

    目的为了解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尤其是机会性致病原虫和人兽共患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林州地区8个乡镇进行了调查。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林州地区23个调查点的1949名15岁以下儿童进行了检测。结果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33%(26/1949),共查出6种肠道寄生虫,其中原虫和蠕虫均为3种,感染率分别为0.72%和0.62%。男女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27%(14/1103)和1.42%(12/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姚村镇、城郊乡、茶店乡、临淇镇、五龙镇、东姚镇、横水镇和采桑镇儿童感染率分别为1.76%、1.42%、0.83%、2.71%、0.00%、0.74%、1.45%、0.75%和1.33%,各个乡镇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摸清了林州地区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状况,感染率为0.15%。对分离到的1例等孢球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雀类的一种球虫Atoxoplasma sp.(AY331571)最为接近,同源性达99.4%,表明可能为鸟类粪便污染所致。结论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但仍应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2009年10期 v.9;No.68 1184-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效果与费用-效果分析

    何家昶;张世清;汪天平;虞贝贝;吴慧;潘新平;王跃明;鲍建国;姚振琪;邓玉军;任晓联;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在安徽省7个县选择8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8个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平均下降了91.8%,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平均下降了97.2%和89.9%;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841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06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15元。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并对其费用-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2009年10期 v.9;No.68 1188-1191+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广州市医科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及对策

    胡仕仕;徐晓明;赵卫;朱利;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各大医科大学的调查,了解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当场问卷的方式实施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听说过实验室生物安全(69.4%),但是对其具体内容如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37.9%)。结论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学校应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2009年10期 v.9;No.68 1192-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2007-2008年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潘志明;刘小宁;高雨藩;郭荣同;任文锋;李钏华;杨智聪;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计算鼠密度、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601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451只,食虫目动物150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2.09%,鼠密度(捕获率)为11.50%;在242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9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猫栉首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19.01%,总蚤指数为0.38;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2009年10期 v.9;No.68 1194-1195+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州市35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质量调查

    郭重山;杨智聪;李小晖;钟嶷;刘查田;江思力;杨轶戬;周自严;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各类公共场所使用中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卫生检测,了解广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情况。方法抽取广州市35间公共场所进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检测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微生物指标和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微生物指标。结果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均未检出β-溶血性链球菌,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超标率高达54.6%和37.5%,而送风中真菌总数超标率为7.3%;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全部合格,真菌总数超标率只有1.9%,只有细菌总数超标率较高,为7.7%;各类公共场所中医院和图书馆卫生状况较好,商场、宾馆酒店和餐厅较差。结论广州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卫生状况较好,空调送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且存在微生物污染,而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较好可能与其使用了中效过滤器有关。

    2009年10期 v.9;No.68 1196-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02-2008年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邹添明;冯伟明;吴文娟;张芝兰;潘波;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探讨消毒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医院感染监控力度。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按照统一的技术方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消毒质量监测,收集2002-2008年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进行消毒监测的数据,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8年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总数依次为3270、2399、3861、5206、5054、5267、4584份,合格率依次为87.40%、93.25%、89.48%、90.34%、87.73%、87.98%、91.19%,总合格率为89.41%。二级以上、一级和社会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1.13%、88.05%、87.74%,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0,P<0.01)。监测样品中病房物体表面合格率最高(97.07%),最低为空气中细菌含量(70.42%)。结论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较低,因此,一级和社会医疗机构是消毒监测工作的重点。

    2009年10期 v.9;No.68 1199-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宜州市2000-2007年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吴海波;韦劲光;黄月花;江淑清;

    目的了解宜州市2000-2007年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0-2007年宜州市丙型肝炎174例报告卡进行分析。结果丙型肝炎发病率波动在0.49~6.3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3.53/10万。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1;年龄分布以15~49岁组发病率最高;职业构成以农民病例比重较大。结论宜州市丙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采取加强监测、健康教育、切断传播途径等综合措施。

    2009年10期 v.9;No.68 1202-1203+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转基因苜蓿的研究进展

    李文桂;陈雅棠;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苜蓿进行开发和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病毒、细菌、寄生虫、抗逆基因、品质改良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单克隆抗体和工业原料等转基因苜蓿的研究进展。

    2009年10期 v.9;No.68 1204-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防治肺孢子虫肺炎的研究进展

    周必英;戴晓煌;

    肺孢子虫肺炎是由肺孢子虫引起的主要寄生于肺脏的一种致命性肺炎,常见于肿瘤放化疗者、器官移植术者或长期应用激素,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随着肺孢子虫肺炎发病机制的逐步阐明,我国部分中药用于该病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几种主要的抗肺孢子虫肺炎中药在防治肺孢子虫肺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09年10期 v.9;No.68 1209-1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RNA干扰在吸血媒介研究中的应用

    叶勇刚;张仁利;朱兴全;

    吸血媒介不仅危害动物健康,而且还能传播各种虫媒疾病,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研究吸血媒介在公共卫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研究如何控制吸血媒介以及其对病原体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要介绍RNA干扰(RNAi)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在吸血媒介基因功能研究、保护性抗原筛选及鉴定、抑制病原体感染吸血媒介及其在吸血媒介中的繁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9年10期 v.9;No.68 1212-1214+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其参与造血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

    邹勇;蔡春青;邹飞;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目前已知最重要且有高度选择性、能量依赖性的细胞内非溶酶体途径降解蛋白质的系统,是机体调节细胞内蛋白水平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机制。作为重要的造血调控因子,TGF-β家族诱导造血细胞的存活、增生、分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Smads是介导TGF-β家族上述功能的胞内关键信号分子,而泛素蛋白酶可调控Smads蛋白的活性,从而参与对机体造血功能的调控,本文仅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所介导Smads活性调控参与造血的机制进行探讨。

    2009年10期 v.9;No.68 1215-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松;王英;

    生物信息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它可以方便快捷地处理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利用各种数据库来分析这些数据的意义,所以生物信息学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它可以用来对基因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破译遗传密码,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可以筛选、鉴定、发现和预测免疫基因以及新的药物靶点,为免疫产品和药物研发提供了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本文就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蛋白质研究、免疫学、药物研发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予以综述。

    2009年10期 v.9;No.68 1218-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敬告作者、读者

    <正>本刊欢迎网上投稿(单位介绍信请邮寄本刊编辑部,投稿格式要求为Word文档)与订阅,电子邮箱:xulyw@tom.com,请以此邮箱为准。作者和读者也可直接与本编辑部联系

    2009年10期 v.9;No.68 1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